2008年5月30日

強積金全文

今年三月三十一日,全港強積金總資產已有2,482億,每個打工仔女平均有約103,000千元。當政府強迫我們過去八年每月買基金時,我們是否也犧牲了其他東西?

曾經有人向積金局要求取回強積金,替女兒做手術; 也有人想取回送兒子出國留學,但積金局都一一拒絕。我想我們間中都會想取回這筆錢來結婚、生孩子、進修、開店等等,而不是由政府規定一定要買基金。為什麼政府要這樣規定?官方理由是人口老化。其實這情況是否存在?下面是2006年香港人口的年齡分佈圖:



如圖示,在最底兩層(0-4,5-9歲,即97-06年間出生)是縮了進去,但其實只有這兩層特別短(特別是0-4歲),其他40歲以下的組別長度大致一樣,沒有老化跡象。但97-06年間香港經歷過太多大起大落:金融風暴,令樓市完美下跌的八萬五,沙士,經濟衰退,2000年起實行的強積金,剛剛取消,浪費了十年的強制母語教學政策等,所以是否單憑這段時間的生育率就可以下結論,斷定香港男女已經不再願意生育?事實上,近兩年經濟好轉,每年新生嬰兒數目已由03年的四萬七千,增加到07年的約七萬一千,增加51%。今年生仔潮持續,首三個月出生登記數字已有19,006人,比去年同期多13%。過去幾年很多家庭因為經濟前境不明而暫時不生。現在經濟穩定向上,照目前途徑移動,理應已經重拾"生"趣。




另一方面,40-59歲的組別人數的確比其他多,但這不代表他們以後要社會照顧。政府實行強積金時,是認為現在的青中年是一定沒有什麼積蓄,將來退休後就手停口停,要依賴社會上其他人供養,就像我們現每月都被迫供養積金局和強積金的基金經理一樣(上年積金局在每個員工身上每月就平均花了36,000元,07年首季香港平均薪金只是11,347。兩個數字不能直接比較,但賺一萬一千的朋友會認為公司正在付每月二萬五千左右的褔利嗎?)。 現在我們會看到一些老人在街頭討生活,所以或會這樣想。但事實上大部份人退休時,都有工作一生賺到的財產退休或子女幫補。目前香港有41。4萬人有超過990萬財產,當中40歲以上佔78%。就算不用這麼'昂貴'的例子,隨便在街上找個老年人,沒有辦法照顧自己退休的,比例又有多少?


(註:圖中20-44歲的女比男多,是因為統計是計算所有位於香港境內的人,而暫居香港的外傭絕大部份是女性,不是本地男女數目失衡。)


目前人口情況是這樣,那積金局經常引用的統計處數字又如何?據統計處預測,2036年後香港65歲或上的人口比例會由2006年的百份之十二,上升到百份之二十六,所以現在青中老年都要儲錢,以免日後負累社會。聽起來很可怕,但政府的預測能力真是有口皆悲。舉個例,迪士尼06年入場人數400萬,只及99年簽約時預期的七成三。當政府要全部人都要跟它預測28年後的香港狀況,而每月給錢基金經理前,請先證明一下是有能力估計一個遊樂場7年間的變化。

而且,統計處已經說明,預測是根據六項假設算出來,28年間任何一項假設落空,預測也會錯。六項假設是關於每日來港單程證數目,本地出生率,內地女性在港產子數目,有多少在港出生的內地女性的嬰兒會留港定居、離開或會否再回港,死亡率,及遷入遷出香港的人數。統計處亦指明根本無法肯定這些假設會否實現。譬如預測是假設出生率會由06年的0。984(每千女性有984名活嬰,即上圖的"總和出生率")漸降到2016年的0。9。但隨著十年的經濟動蕩過去,07年出生率已回升到1。024。而且,如果現在每個適齡男女都可以拿回自己的10多萬,手頭鬆動,結婚生孩組家庭機會否高些呢?如果你想出生率一定要再增加一倍,到2。0才能令人口不老化,那倒不一定。譬如圖中20-24歲組別前前後後沒有老化趨勢,但1986年的出生率亦只不過是1。367。

最重要的是積金制度是靠"睇死人"而來,睇死一個年輕時很平凡的人以後一定不會有什麼成績,到老時就要靠政府,所以就要強迫儲蓄。但,波係圓既。07年十大傑青甄韋喬先生,學歷中三,17歲時職業是倒垃圾,19歲與人合資創立清潔公司,今年37歲,公司合約總值超過一億,員工二千人。

如果當時有積金局咬著他積蓄,天知道他有沒有資金創業。

沒有留言: